首页 > 心得体会 > 幼儿园教学反思案例(通用3篇)

幼儿园教学反思案例(通用3篇)

时间:2024-07-26 来源:阅读力

  幼儿对知识点的了解是一个操作感知的过程,作为幼师要细心发现幼儿的特点,总结经验,展开针对性的教学。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幼儿园教学反思案例精选,欢迎阅读参考!

开心.jpg

  幼儿园教学反思案例1

  体育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类型,对于增强幼儿体质,锻炼幼儿身体,提高动作的灵活性、协调性,培养幼儿不怕困难、坚强勇敢的意志品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近期的体育活动案例研讨中,我们感悟到,活动的有效应根植于幼儿的需要,只有关注幼儿怎样学习,教师组织的活动才有意义。

  对活动的回顾

  本次案例研讨,我们共呈现了21节体育活动,在现场观摩、研讨中我们发现,教师在进行有效教学时,经常会出现观念和行为的误区,思想上重视了可行动中却不能很好地反映出来。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1.材料花哨≠有效

  在这些案例中,有6节活动执教者都作了精心的准备,投放了大量的活动器材。但充分的准备,并不一定能为目标服务,有时反而制约了幼儿的发展。

  例如,大班体育活动“龟兔赛跑”。此活动,教师为幼儿准备了16个轮胎,5条皱纹纸编织成的彩带,32根布绳,1O张小椅子,4盆自制沙盘蘑菇,彩圈32只,红、黄、蓝、绿数字编号胸卡共32张等等。活动中,教师用四色胸卡事先固定了幼儿的分组,红1对黄1,蓝1对绿1,以此类推。在让幼儿自由选择伙伴配对游戏时,幼儿根本无法自由选择,只能按老师的要求一一对应,这种“自由”形同虚设。

  同时,活动中练习兔子脚受伤以后的单脚跳,教师让幼儿用布绳将自己一条腿的大小腿绑起来,在绑的过程中,幼儿就有一定的困难,东摇西晃,绑好后单脚跳了一小段时间,想休息,被绑的一条腿又放不下来,真正是难坏了孩子们。

  2.充分放手≠有效

  活动中,我们看到这样一个误区,为了尊重幼儿,给幼儿自主活动的机会和探索的空间,教师一味地放手放手再放手,为了顾及活动时间或别的什么原因,有的老师只放不收,有的表现为收放不当,所有这些“放手”均不能称之为有效。

  例如,大班体育活动“勇敢的.小猎手”。教师准备了4块体操垫,4个平衡木,8条绳搭成的“浅水塘”,4个钻圈,4个投掷架,4筐沙包,4个记录本,4个评委。活动开始,教师让幼儿分别探索通过每一个障碍物的方法,得出的答案五花八门,经过四个障碍物所花费的时间已经有20分钟,用去了整个活动一半以上的时间。在探究完翻越障碍物的方法后,教师以一句话一带而过:“马上比赛时,你们每个人选择一种自己认为最快、最喜欢的方法穿过去,就可以了。”试问:每个障碍七八种方法,四个障碍近三十种方法,每个人比赛时,用各自的方法,那比赛的公平性在哪里?最终以什么标准判定赢家?幼儿探究的若干方法中,哪一种是最快的?显然这样的放手只注重了过程的热闹而完全忽略了过程本身对目标的作用。

  3.分层目标≠有效

  幼儿动作的发展存在不均衡性,为了促进不同水平幼儿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活动中教师往往会设计不同层次的目标,并有针对性地提供锻炼环境,让幼儿去尝试、练习。老师们常常会为自己这样的精心安排感到满足,认为这就是“有效”教学的最好诠释。事实上,有时重视了分层目标的设计,却不一定能让幼儿有效学习。

  例如,小班体育活动“让皮球滚起来”。教师根据幼儿能力的不同将幼儿分成了两组,用两只大筐做“球门”,并用彩带围成两个相对独立的场地,一组探索用头让球滚进“球门”,另一组探索用任何方法让球滚进球门。在幼儿的实际操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小班的宝宝并不能很清晰地明白自己应该做哪方面的探索,往往会受同伴的影响,忘记自己的任务,有时还从自己的场地跑到别人的地盘上。其次,用头滚球的孩子,很难准确地将自己的头接触到球,往往爬了好半天追上球,可皮球一碰就滚远了,有时手臂不注意碰到球,球也跟着滚走了。孩子练习最多的不是用头滚球,而是快速爬行。这次活动中的分层目标,对幼儿操作本身并未起到多大作用。

  对“有效”的反思

  针对上述现状,如何让体育活动有效开展,我们作了如下的思考。

  1.教学准备策略

  在进行教学准备时,我们不仅要对知识经验和物质做好准备,同时更应清楚“材料只是手段”,我们所提供的材料要能够为目标服务,材料多少并不是考量“有效”的关键,我们应更多关注材料的适宜性。如果一味强调材料,只会使教师把关注的重点都放在材料上,而忽略幼儿的需要和能力的发展。

  2.教学实施策略

  在体育活动实施环节,我们要立足体育活动本身的领域特点,将焦点从关注教师怎样教转化到关注幼儿怎样学上来,关注幼儿怎样学就要关注幼儿的学习特点、已有经验和兴趣需要,关注幼儿动作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作为教师,要善于从幼儿的需要中,找出适宜的指导策略。何为“适宜的指导”?这里所说的不仅包含活动中的分层指导,还包括基于幼儿动作表现的指导。分层指导时,教师要关注幼儿动作的关键点,对不同环节、不同幼儿要进行恰当指导,使每一个预定的目标能符合孩子的需要,要让孩子能通过努力获得成功。

  例如,体育活动“百变魔棒”中,四组幼儿练习“毛毛虫”蹲步走的动作都不一样:第一组6名幼儿步伐一致又快又整齐;第二组6名幼儿走到半途却跌倒了;第三组6名幼儿有时步伐一致有时却各走各的,拉拉扯扯;第四组6名幼儿走着走着队伍散掉了,原本6人团在一起的,现在2人在前,4人掉队。根据这一情况,在第二次游戏前,教师的指导很关键。如何让幼儿协调一致,步伐整齐?此时,教师给了幼儿足够的讨论空间,请做得好的一组讲述经验,请另外三组找出原因,孩子们最终设计出“喊口令、在先走的脚上贴标志以提醒步伐统一”两种办法。经过尝试练习,四组幼儿蹲步走的动作明显好转,孩子们体验到了战胜困难、合作游戏的快乐。

  3.教学评价策略

  体育活动中,教师要重视过程性评价、结束评价的交替使用。过程中,如果教师能以言语、动作、表情激励幼儿,那孩子们将会信心大增,他们会主动展示自己探索的成果,也会更积极地参与活动。过程中适宜的评价,尤其是各个层次活动结束后,教师如果能够和幼儿一起共同探讨本环节目标的达成,有利于幼儿总结经验,为下一次活动提供更有力的支持,推进分层指导的作用。

  无论是材料的分层提供,还是教师的分层指导,或是过程的分层评价,任何环节都应基于幼儿的需要和表现,“有效教学”才能成为现实。

  幼儿园教学反思案例2

  观察背景:

  水是幼儿生活过程中比较常见的并且经常接触的一种物质,幼儿从小就非常喜欢玩水,每当吃点心和吃午饭时都要求幼儿洗手,孩子们一听到洗手都非常的兴奋,总是会洗很长时间,虽然孩子们养成了爱清洁的良好习惯,但是对于节约这方面却有所欠缺。

  活动实录:

  为了让幼儿能够正确使用生活用水,导致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的任意滋生,我组织幼儿开展了本次活动,目的是让幼儿体验怎样正确使用生活水,达到不浪费水,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为了达成本次的活动目标,我做了较充足的教学准备:大盆3—4个,内装有半盆水,每人一个塑料筐,里面盛有多种材料。(小积木、塑料玩具、铁夹子和木夹子等)

  1、听声音导入。

  师:今天老师要给小朋友们听一个好听的声音,小朋友们要仔细听好这是什么声音哦!是什么声音呀?(水声)

  2、讨论水的用处。

  师:你们都在什么地方见过水呢?(幼儿回答)师:那小朋友们动动你们的小脑筋想想看,水能干什么呢?(喝、浇花等)。

  师小结:哦,原来水有这么多的用处呢。如果没有了水,小朋友们喝不到水,就会渴死,小花小草也会渴死,所以水对我们是很重要的,小朋友们也要记住一定要节约用水,洗完手之后要把水龙头关紧,不能让水跑掉哦!

  3、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水的特性。

  ①视觉感官。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些水,你们看,谁是什么颜色的呢?(白色)。

  师:有的小朋友说谁是白色的,老师说水是没有颜色的,是透明的,小朋友们看,你们能不能看到水里面的石子呢?

  师:我们能通过水面看到水底的东西,那么水有没有颜色呢?

  师小结:水是没有颜色的,是透明的。

  ②嗅觉感官。

  师:那么你们说水有没有味道呢?用你们的小鼻子闻闻看。(没有)。

  师小结:对了,水是没有味道的,它是无色无味的。

  ③触觉感官。

  师:小朋友们,你们觉得水会不会跑呢?

  师:你们看,水有没有从我的手中跑掉,有没有漏出来呢?

  师:你们也来试试看,能不能从你们的手上漏出来。

  4、游戏:调皮的水宝宝。

  ①幼儿独自探索。

  师:小朋友们,你们刚才和水玩得开不开心呀?瞧,你们的椅子下面藏着一些东西,我们把它找出来。小杯子里面有很多的玩具,它们说:"我也想和水玩"。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带着它和水宝宝再玩一会儿,好不好?

  师:玩得时候小朋友们要仔细观察哦,把你看到的东西用你们的`小脑袋记下来告诉我哦!

  ②师幼讨论。

  师:刚才小朋友们在玩得时候发现了什么?(幼儿回答)师小结:小朋友们真聪明,发现了木夹子是浮在水面上的,而铁夹子是沉在水底的等等。

  ③验证现象。

  师: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不好?(教师操作)师:你们真棒,原来真的是这样的。

  5、结束。

  师:水宝宝和玩具宝宝们说:我好累,我要回家休息了。小朋友们,我们也一起回家休息休息吧!

  活动反思:

  《玩水》,这节活动目的是让幼儿了解水的特性,知道水是无色、无味的,还会流动的并培养幼儿玩水的兴趣。小朋友对水特别的感兴趣,积极性都很高。都盼望着上这节科学活动。在活动开展时,我准备了四个装有水的水桶,让每位幼儿进行仔细观察。孩子们都积极地用手用小鼻子用眼睛去感知水的特性,知道了水是无色,无味的,会流动的。小朋友最感兴趣的就是沉浮现象,每个人都用我所提供的材料放进水中,并发现了有些玩具是沉在水底,有些玩具是浮在水面上的。他们在说说,玩玩中轻松地掌握了一些相关的知识,对水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且他们通过本节活动知道了水对人们的重要性,不可以随便浪费水。

  幼儿园教学反思案例3

  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绘画作为艺术表现的重要形式,在幼儿园深受幼儿喜爱。幼儿借助绘画舒展内心的喜好和兴趣,表达着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感受。而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其作用应该主要体现在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激发其表现美、创造美的兴趣,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那么,如何在绘画中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把绘画变成幼儿自由想象、大胆创作、体验快乐的活动,则是教师必须在绘画教学中首要注重的问题。然而,在目前的幼儿园绘画教学活动中,还存在许多不尽如意之处,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固守教材,教学方法单一。目前的幼儿园绘画教学中,一般都是先看教材,然后从中找出教学目标,教材要求画什么就画什么。而且方法多是先出示范画进行讲解,再分步教画,手空练习,教师画一笔,幼儿跟着画一笔,随后再让幼儿参照范画作画,模仿比较好的还可以再添画一些小花、小草、小鸟、太阳等,以丰富画面。幼儿在学习中亦步亦趋,画面大同小异,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比较呆板。

  二是讲评范围狭小,模式固定。讲评作业时,教师似判断是非的法官,对幼儿模仿比较象的、画面添加内容多的、画面干净整洁的作品往往大加赞赏,甚至用小红花、五角星来作为奖赏。而对画面单调、模仿不象、作业散乱的幼儿作品则不予肯定,有的甚至批评、指责幼儿没有认真作画。有时为了维护孩子的自尊,对质量不高的作品干脆不作讲评。而对绘画天生敏感的幼儿毕竟少数,这少数的幼儿往往成为教师固定的讲评对象,不利于激发更多幼儿的绘画热情。

  三是绘画空间局限,忽视环境布置、区角等在幼儿园绘画教学中的作用。幼儿园每年或每学期一次的室内外环境布置,是教师们非常看重的.。为了保持墙面的美丽整洁,画面布置一般都设计在幼儿可望不可及的高处,而能让幼儿伸手可及的墙面、地面,则必须保持整洁无瑕,不让乱涂乱画,幼儿只能在纸上或作业本上进行作业。如有违反,往往受到以抹布擦洗的处罚。幼儿随意发挥的自由创作空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幼儿园绘画教学是教师与幼儿整体互动的过程,只有充分发挥幼儿想象和灵感,才能相得益彰,才称得上是成功的教学。上述问题不利于幼儿拓展绘画思维,发挥创意,其弊端十分明显。《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为如何把握幼儿绘画教学指明了方向。笔者认为,教师应在激发幼儿自由表达和个性创造方面多作研究和努力,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具体的实施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四个结合”:

  一、预成教材和生成教材相结合。

  固然,有目的、有计划的预成教材是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经验积累,以某一种教材为蓝本制定出来的,它便于教师的讲授准备和材料准备,但教师备课时往往忽略了活动的主体——幼儿。知识更新、信息多变的今天,幼儿的认知经验已今非昔比,他们更喜欢接受新奇、从现实中随机派生的事物,这就要求教师能随时贴近和把握幼儿生活,从既定的教材中走出来,寻找易为幼儿接受的题材。孙悟空、猪八戒已不是名著中的想象人物,而是幼儿能直接从电视里看得见的活生生的形象。“红的墙、绿的窗、金色的屋顶亮堂堂”也不再是幼儿感兴趣的房子的模样,他们可能对结构复杂的高楼大厦更为投入。再如,大炮、坦克是幼儿喜欢可又比较难画的武器,可最近的伊拉克战争,美国的高新武器却让孩子们大饱眼福,坦克、大炮、飞机、航母、导弹……,孩子们竟能画得栩栩如生。可见,教师如果能根据幼儿生活实际和兴趣,留心发现那些贴近幼儿生活、幼儿熟悉并喜欢的事物,在预成教材的基础上,适时生成新教材,则不仅能丰富和发展预定目标,更能开拓新的教材教法,促进幼儿更为愉快、成功地作画。

  二、示范法与观察法、谈话法相结合,并灵活运用。

  示范法可以帮助幼儿掌握绘画的简单技巧,提高短期内作画水平,但如果示范法过前、过全,则容易束缚幼儿小手和大脑,阻碍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应与观察法、谈话法等相结合,并灵活运用方能提高教学效果。观察法是幼儿学习绘画的重要方法,在教材确定之后,课前或课堂上有目的的观察,引导幼儿注意物体的形状、大小和颜色等特点,体验活动的感受,欣赏美好的事物,把绘画内容变成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感受深的东西,幼儿就“有物可画”;谈话法在幼儿绘画中起着重要作用,为幼儿创设宽松开放的谈话环境,将绘画构思先表达出来,将绘画情景描述出来,不仅能提高幼儿的思维想象力和语言表达力,提高绘画兴趣,而且能使幼儿相互学习和借鉴,资源共享,更有利于教师及时捕捉幼儿闪光点,发现并纠正谈话中的不足,从而使幼儿“有物想画”。

  以上多种方法都有其具体的运用环境,需要教师灵活把握。幼儿绘画能力千差万别,对于在观察法、谈话法基础上还无从下笔的幼儿,教师应及时进行个别示范,帮助其树立信心,勇敢地拿起画笔。对于绘画操作过程中遇到暂时困难的幼儿,教师应成为引导者与合作者。如一次绘画“谜宫”时,一位小朋友马上就要成功了,可谜宫被一个笔误变成了死胡同,面对一筹莫展的幼儿,我适时引导他说:“将关键的一条竖线怎样改变就会成为通道呢?”,稍加指点,小朋友茅塞顿开,将竖线改成一扇门,“死道”变“通途”,幼儿思维被激活了。可见,示范法的应用应和观察、谈话等方法相结合,因人、因情施教,这样才能既帮助弱者,又不限制强者,才能保证不同水平的幼儿“有胆敢画”。

  三、教师评价与幼儿评价相结合。

  评价作品的过程,也是幼儿再学习的过程。教师对幼儿作品的评价只有和幼儿评价相结合,才能防止片面和偏颇,起到尊重幼儿创作成果,全面教育幼儿的作用。一幅作品完成后,幼儿往往会根据题材内容和创作经验,迫不急待地将作品中的一笔一画绘色绘色地讲出来,语言被分配在图画中的每一个角落。幼儿的自我表述,激发了大胆表现的欲望,训练了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孩子们的许多奇思妙想也会让你叹为观止。如:之所以有“绿色太阳”是因为“天热了,绿色太阳比红色太阳要凉爽”;爸爸的唾液有“黄豆一般大”是因为“爸爸生气时太怕人,说话声音很大,喷出的唾液砸到我脸上很疼”……可见,孩子们已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融汇到创作中去了,而这一切,单靠老师的眼睛是不可能全部评价出来的。在了解幼儿作品内容、情感的基础上,教师根据不同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进一步评价尤为重要。幼儿喜欢把对生活的感受用绘画的形式表达或渲泄出来,把心理期待与直觉观察融为一体,借物象表达心象,抒发自己率直的感情。这样的作品也许线条不够流畅,结合比例不合常规,色彩深浅不合实际,但仍不失为一幅有创意的好作品。因此,在评价幼儿作品时,要时刻注意保护幼儿的创意,尊重幼儿的情感处理,每一幅画没有好坏之分,只有不同幼儿表现水平之别。只要作品有独到的创造个性,能表达作者的天性和对生活的感受,哪怕只是其中一点,教师都要及时捕捉并给予赞赏和鼓励,要让鼓励的语言“普洒”每个孩子身上。

  四、课内空间与课外空间相结合。

  每周两节的美术集体活动满足不了幼儿更多的绘画需求,应给予幼儿以更大的自由创作空间。常常发现不少孩子取出水彩笔在桌上、椅上、墙上、地上,甚至手上、脸上,随心所欲地涂画着。如果教师充分利用活动室周围环境,善于寻找拓展幼儿绘画的空间,则不仅可以改变幼儿不良习惯,还可以培养幼儿绘画兴趣,提高绘画技能。班级的美术区角放上纸和笔,便于幼儿随画随取;六个平面的长方体食品箱贴上白纸,更是幼儿作画的好地方,一层一层地画,一层一层再贴,画好的五彩缤纷纸箱还可以用来做游戏,幼儿乐此不彼;平净明亮的玻璃固然卫生,但贴上幼儿撕纸作品,把它布置成窗花,更富有童趣;选择部分贴上瓷砖的洁白墙面作为幼儿绘画场所,幼儿会大胆装饰,欢喜无比,因为美丽的教室里不只是高高在上的教师作品,更有触手可及、举目可见的幼儿自创作品,幼儿又怎能不体会到美术活动带来的成功感和喜悦感!总之,自由创作空间的扩大,可有效提高幼儿绘画积极性,促进孩子们手脑并用,随心所欲,大胆表现,较大限度地发掘幼儿内在创造力和表现力。也只有创作空间的不断拓展,孩子们手中的五彩笔才能画出更加富于创意的、五彩缤纷的神奇画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