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演讲稿 >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通用2篇)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通用2篇)
时间:2024-07-23 来源:阅读力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经典篇章,讲述了林冲在风雪交加的夜晚,来到山神庙避难,意外撞见仇人高俅的爪牙,最终怒杀仇人的故事。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作家作品;
2、了解林冲由逆来顺受、委屈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
3、学习本文通过语言、行动、心理和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二)过程和方法
1、训练学生通过揣摩人物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的能力;
2、分析人物形象,鉴赏主要人物的语言。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封建社会里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从而加深学生的社会认识。
教学重点:
1、分析林冲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
2、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心理活动描写的作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1、了解作家作品
2、积累字、词,理清文章思路和线索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梁山好汉,108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传奇故事。鲁智深是拳打镇关西,杨志是失了生辰纲,武松是景阳岗打虎,那林冲又是因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林冲的一段故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二、了解作者和作品
⑴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生平事迹缺乏可靠记载。
⑵《水浒传》
《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反映的是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南宋时期,有关宋江等“劫富济贫”“扶危济困”的英雄故事已在民间流传。元末明初,施耐庵等人在表现水浒故事的话本、杂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创作的基础上,加工编成了《水浒》,它艺术地再现了梁山泊农民起义的产生、发展、经过直至失败的过程,歌颂以宋江为首的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精神,揭露北宋王朝朝政的黑暗。
《水浒》最早为100回本,后来出现120回本,明末清初金圣叹腰斩《水浒》,删掉了71回以后的内容,又将第一回改为楔子,成为70回本,这样故事性增强,情节紧张生动,引人入胜,语言简练生动,人物性格鲜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水浒》和《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并称为四大名著,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
三、快速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理清文章思路
一)、积累字、词
1、下列读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C)
A、赍发(jī)喝彩(hè)砧辱模样(mú)
B、酒撰调和(tiáo)迤逦朔风(shuò)
C、差拨(chāi)彤云(tóng)洗漱央浼(měi)
D、提防(tí)仓廒(áo)吹撼毡笠(zhān)
解析:
A、玷辱B、酒馔
D、提防(dī)
2、对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D)
A、当时管待林冲酒食(款待,招待)
B、只见那个人将出一两银子(拿出)
C、老军都点见了堆数(点清)
D、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减少,消失)解析:消耗:消息
二)、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三)、师生共同理清文章思路
开端(第1自然段):林教头沧州遇旧知。
发展(2-5自然段):陆虞候密谋害林冲,林教头买刀寻敌。
进一步发展(6-9自然段):林教头接管草料场。
高潮和结局(10-12自然段):风雪夜山神庙复仇。
四)、分析文章线索
明线:林冲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思想发展过程
暗线:敌人对林冲的陷害
四、结束语:
林冲原为东京八十万禁军的教头,家境殷实,生活幸福,这样的一个人,为何会一再遭到高太尉的陷害,他又是如何走上反抗道路的呢?我们下节课分解。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林冲的人物形象
2、认识林冲走上反抗道路的原因与意义
教学步骤:
一、根据情节分析林冲的人物形象
1、补充介绍与课文有关故事情节
林冲是《水浒》里一个有代表性的人物,是一个由安于现状的小官吏最后被逼上梁山的典型。他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的教头,他的上司太尉高俅的儿子高衙内看上了他的妻子。高俅及手下陆虞候设下一条毒计,让林冲买了一把宝刀,然后高俅命令林冲带宝刀入府,乘机诬陷林冲阴谋行刺,林冲因此被刺配到沧州。在去沧州的路上,押送的公人被陆虞候买通,多次想杀害林冲,幸亏被鲁智深救下,安全来到沧州。以下是课文的情节。后来林冲逃到柴进家里,柴进又把他介绍到梁山,成了农民起义军的一员。
2、分析林冲的人物形象
⑴沧州遇旧
①李小二“在东京时,多得林冲看顾”,后又是林冲“救了他免送官司”,并“与他赔了些钱财,方得脱免”,最后还是林冲“赍发他盘缠”才“于路投奔人”。这充分体现了林冲行侠仗义,扶危济困的性格特征。
②林冲来到沧州,虽然感到前途渺茫,但仍存有幻想,违心地说自己是“恶了高太尉”才“刺配到这里”,对自己遭受陷害的冤情,虽有怨意,但更多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说明他安于刑徒生活,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并无反抗之意,抱有刑满释放,重获生路的希望。
③“我是罪囚,恐怕玷辱你夫妻两个”这淡淡的一句,表明扶危济困的英雄林冲,身在危难之中,依然不顾自己的.苦难,一心为别人着想的高贵品质。
⑵买刀寻敌当林冲得知陆谦来到沧州陷害他时,他大怒,离开酒店去买了一把解腕尖刀,前街后巷地去寻,这时的林冲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但寻了三五日,不见动静,他“也自心下慢了”,显示出他安于现状的性格。
⑶接管草料场
①调他到草料场时,他不但没有意识到是新的阴谋,反而认为是“好差使”。见草屋已“四下里崩坏了”,就想等“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可看出林冲逆来顺受,随遇而安的特点。
②林冲外出沽酒前,“将火炭盖了,……把草厅门拽上,……把两扇草场门拽上锁了,”一件一件做得很有条理;沽酒回来后发现草厅倒了,“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充分体现了他小心谨慎的性格。
⑷手刃仇敌
当林冲在山神庙得知敌人的狠毒阴谋时,他再也无法忍耐下去了。当他听到“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等话语时,他怒火中烧,旧恨新仇,一齐涌上心头,拽开庙门,挺着花枪,大喝一声“泼贼哪里去!”这山崩地裂的一声大喝表明,经过艰苦思想斗争的林冲,终于忍无可忍,抛弃了幻想,同从前所依附的封建统治集团彻底决裂,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二、认识林冲走上反抗道路的原因和意义
1、原因:关键在于一个“逼”字
①相国寺里辱娇妻
②白虎堂上遭陷害
③野猪林里谋性命
④火烧草料场断后路
2、意义:
①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
②深刻揭示了“官逼民,民不得不反”的生活真理
三、合作探究:
林冲杀差拨和富安,用的是花枪,为什么杀陆谦用的是尖刀?而且如何认识其手段的残忍?杀陆谦的解腕尖刀本就是为他而准备的。林冲杀陆虞侯的手段是残忍了些,但唯其如此,方能显示敌人的阴险狠毒和林冲的被逼无奈,最终忍无可忍,以此来释放心中的愤怒。因而林冲杀陆虞侯,是借杀人来控诉,控诉陆虞侯的不义和社会的不公,从而显示林冲造反的正义性;林冲杀人,既是杀掉自己的结义兄弟,也是在杀“自己”,杀掉那个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的自己,而一个全新的林冲也从血腥和烈火中涅磐。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文中的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及作用
教学步骤:
一、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然后分析其作用
1、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
①开头细致描写了陆虞候等人鬼鬼祟祟的言谈举止,暗示他们是在密谋害人的事,而且和林冲有关系。这些细节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出了李小二给林冲报信,林冲寻敌复仇的情节。
②林冲要去沽酒来吃,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草厅被雪压倒后,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便“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才“把门拽上,锁了”,到山神庙里去安身。这些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林冲安分守己、办事谨慎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告诉读者,草料场起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林冲疏忽,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③林冲进了山神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这个细节描写为下文“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着了”埋下伏笔,陆虞候等人只好站在庙外边看火边说话,林冲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完成了性格上的重大转变。看来,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细节。
④关于刀枪武器不离身的细节描写。林冲离开天王堂时、到市井买酒时、奔山神庙安身时,都有关于随身携带尖刀、花枪的细节描写,最后,才有“挺着花枪”冲出门去杀死仇人的情节。这个细节描写,既符合林冲禁军教头的身分,表现他细心、谨慎的性格特点,又使故事情节天衣无缝。
⑤关于方向位置的细节描写。关于方向位置,文章交代得很清楚:沧州城东15里有草料场,草料场东三二里有市井,草料场和市井中间有一座山神庙。林冲买酒、到山神庙,都是往东走。发生在同一时间的陆虞候等到草料场来放火陷害林冲是由草料场西面而来,这样双方就不可能在路上相遇了。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却至关重要,使情节发展入情入理。
2、合作探讨:文章两次写到了偷听,请找出来并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
①店里:李小二的妻子有意去听,但由于陆谦等人是在谋划害人的亏心事,因而做贼心虚,怕人听到,只能暗中私语,隔墙之耳也就听得不甚清楚了。
②庙里:林冲无意中听到了陆谦等人谋害自己的全部对话。陆谦等人放火成功,根本没想到深夜冷落萧条的山神庙里会有人,更想不到会是林冲;加上他们自以为阴谋得逞,按捺不住内心的狂喜,免不了得意忘形,无所顾忌;林冲又仅隔庙门,因而听得清清楚楚。
3、作用: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二、分析景物描写——风雪的作用
1、直接描写
①.刚去草料场,“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②.出门沽酒时,“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下得紧。”
③.沽酒返回时,“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2、用侧面描写到草料场后,“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这些描写,使读者对当时风大雪紧,留下具体印象。正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才出去沽酒,才会途中见到山神庙;正因为风雪越下越大,草屋才被大雪压倒,林冲才去山神庙安身;正因为风雪大,为了抵挡风雪,林冲才将大石头堵门;正因为庙门被抵推不开,才有机会让陆谦等人的阴谋暴露,促使林冲性格变化,起到推动情节层层发展的作用,同时渲染了气氛,衬托了人物性格。那密布的彤云,怒号的朔风,飞扬的大雪,破败的草料场,孤寂的破庙,形成一种荒凉、寂寞的冷酷气氛,而草料场那“必必剥剥”地爆响,“刮刮杂杂”地燃烧起来的熊熊烈焰,也点燃了林冲反抗的怒火。正是在这悲壮、凄凉的气氛中,林冲完成了他性格的重大转变,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3、作用: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
三、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水浒传》第七~十二回。
2、完成学案和习案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分析细节描写,走进人物内心,品味人物形象。
2.培养学生揣摩语句、诠释主题的能力。
3.启发学生对作品主题做出个性化的诠释。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小说中的细节描写,挖掘人物性格,深入理解主题。
教学难点:
对作品主题的个性化诠释。
课堂实录:
PPT1呈现大雪覆盖原野的画面,优美、凄怆而低沉的钢琴曲回荡在教室。
师:同学知道这支曲子的名字吗?(生摇头)它是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
PPT2展示:《英雄交响曲》
师:请结合课文说说,你觉得林冲是你心目中的英雄吗?
PPT3展示:林冲英雄
(众生议论纷纷,开始举手。)
生1:我认为林冲不是英雄。他只是个下级军官,被高俅父子陷害变成了囚犯,他的人生理想就是和妻子团聚,过上安安稳稳的小日子,因此,他就是个普通平凡的好人。
生2:不对,我觉得林冲是个英雄,因为他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武功高强。
生3:我认为林冲不是英雄,他老是忍着,不敢报仇。比如,他对店小二说自己“恶了高太尉”,忍气吞声。
生4:不对,林冲最后手刃了仇人,不就是反抗强权吗?他是个英雄。
师:虽然大家意见还没有统一,但是我们的讨论越来越紧扣课文了。也许我们心目中的英雄,是“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豪迈;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武;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情!但是罗曼·罗兰曾说过——
PPT4展示:
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
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
师:林冲曾经被忍辱苟安的思想操纵,但是他最后超越了自己,开始了反抗黑暗的斗争。因此,林冲是个被“逼”出来的英雄,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北宋末年朝廷政治腐朽官逼民反甚至是官逼官反的黑暗现实。
(生默默思索,低头记录警句。)
师:面对外界的逼迫,林冲一开始并没有坚决反抗,他一直在——
众生:忍!
师:对,金圣叹也曾经用这个字来评价林冲,作者用了高超的细节描写来刻画林冲。下面来结合文中有关“火”的细节描写,分析林冲的性格特征,请大家思考,然后讨论。
PPT5展示:
分析细节,品味人物
高明的读者,有福尔摩斯的智慧与耐心
(学生讨论10分钟后……)
生1:林冲接管草料场后“向火”“买酒”,说明天气寒冷,林冲居住在草厅里,生活条件很恶劣。
师:好,请注意结合人物的性格来说。
生2:林冲出门前将火炭盖了说明他谨慎细心。
生3:雪压塌了草厅,他还探身去摸,说明他怕失火,考虑问题很周密。因为草料场最怕失火。
师:对!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么重要的地方,如果失火那是大罪,一旦草料场被烧那也是一件关乎国家兴亡的大事啊!
生4:林冲看到草料场失火第一反应是救火,因为他没想到这么重要的地方也有人敢故意纵火,说明他善良忠厚,很有责任心。
师:说得很好。为了加害一个无辜的人,朝廷的官员竟然不顾国家安危,胆大妄为!林冲也就是在这样的黑暗现实中生存着。
生5:林冲就在这样的黑暗现实中忍了又忍,草厅塌了还去修理,还要去山神庙居住,这里看出他逆来顺受、忍辱苟安的一面。
(一生突然兴奋地站起——)
生6:本文的火有暗示意义!一开始,林冲小心翼翼地看护着那火盆里的火,压着自己的怒火,但是当他看到草料场燃起大火,又听到了几个坏人站在那里看火时的对话,他终于爆发出了满腔怒火,正如草料场燃起的熊熊大火,是这场怒火使他手刃了仇人。
(大家露出了敬佩赞赏的表情,鼓掌。)
师:在生命的风雪严寒中,草厅里的一盆火给了林冲一点点温暖。林冲小心翼翼地呵护那一盆炉火,怕它灭,更怕它烧着。他怕失火,是怕失去这现有的生活秩序,直到他听到仇人要“捡一两块骨头回京”才彻底绝望,也在绝望中诞生出另一个自我,有了手刃仇人的勇气。从林冲身上,我们看到了他在不公平的秩序下苟且的艰难,也看到了他打破不公平秩序的勇敢。
(生静听,点头。)
师:高明的作者讲故事不是一览无余,而是到处设置障碍让故事曲折生动,同时又有意留下蛛丝马迹让高明的读者寻找。请大家再找找除了火的细节外,文中还有哪些精彩的细节刻画?
(生低头看书思索,举手。)
生1:我找到了有关“刀”的细节。林冲一听说仇人来了就去街上“买了解腕尖刀”,他杀陆谦用的是刀,而不是枪。
生2:对!因为刀易携带,能防身,而且用刀手刃仇人解恨。林冲杀陆谦时用尖刀“只一剜”。
生3:林冲买了刀后一直都带在身上,这把刀也插在他心上,忍字心头一把刀。林冲直忍到无法再忍,才拔刀出来,插向敌人的心脏!
师:金圣叹一共用了两个字来评价林冲,一个是“忍”,另一个字,大家能猜到吗?
生齐答:狠!
师:对!好的文章总有很多耐人寻味的细节。
生4:我找到了有关风雪的描写。“雪下得越发紧了”说明了自然环境的严寒。风雪大,天寒地冻,象征着林冲所处的社会同样寒冷。
师:不错。“风雪山神庙”,文中对风雪的描写的确很重要。(板书:风雪)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环境描写有什么深意。
众生(七嘴八舌):“卷下一天大雪来”,“卷”字说明风大,天寒,环境严酷。“紧”,说明事情到了紧要的危急关头。
师:好!这段环境描写渲染了气氛,也推动了情节发展,因为如果不是风雪大,草厅不会塌,草厅不塌,林冲……
众生(七嘴八舌):草厅不塌,林冲不会去山神庙,那样也不会听到仇人的对话,也可能就被烧死在大火中,就没有后来的故事了。
师:除了风雪,大家还有新发现吗?
生5:我找到了酒,林冲喝的是冷酒,让人想到当时的社会人情就和这酒的温度一样,冷冰冰的。
生6:还有葫芦,林冲手刃仇人后,不要酒葫芦了,他把一切都抛弃了,在绝望中走上了反抗道路。
师总结:林冲是被逼出来的英雄,他从忍到狠,从怯懦到坚强,从屈辱到反抗,从平凡人生走上了与不公世界对抗的英雄之路,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北宋末年官逼民反的黑暗现实。
同学们正在成长为高明的读者,学会从细节中品味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分析人物形象了。在课文中的细节还有不少,如钥匙、草料场里的封条……这些细节都是很有深意的,大家不妨在课下再讨论讨论。老师在备课时写下了这样一首小诗:
PPT6展示:
(随着舒缓凄怆的《英雄交响曲》,下面的文字逐句出现在大屏幕上)
在漫天风雪中,我们寻觅着刀与酒,
走进,英雄的江湖
走进,一个人,一条枪
一场大火中的绝望与诞生
春天会到来,蛹会化成蝶
在林冲身上,有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子
师:林冲身上,有我们每个人的影子,因为我们都曾经有过怯懦与惧怕,但我相信同学们能从林冲的成长中找到自己成长的方向,走上英雄之路!
布置作业:
PPT7展示:
课外阅读:《沉默的大多数》《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自主写作:《林冲,在绝望中诞生》《林冲的身上有我们的影子》《林冲与鲁智深》
师:谢谢大家,下课!
教学反思:
一节课的结束就是一次反思的开始。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是少一些说教,多一些激情;少一些灌输,多一些感悟;少一些预设,多一些生成。妙创情境,巧搭支架,学生思维的活跃度和提升水平将超乎我们的想象。
1.选好切入点,妙创情境。
情境教学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与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实效。我在教学时运用了多种方法来创设情境。
首先,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导课时播放《英雄交响曲》,辅助以白雪皑皑的原野图片,暗扣课文主人公和“风雪”,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授课结束时也辅助以音乐和图片,将情感教育推向高潮。
其次,通过“提出问题”来创设情境。导课之初就从“林冲是不是英雄”切入教学,激活了课堂气氛,引发了学生深入研读文本的兴趣,为后面的细节分析做了铺垫。同时,这个问题还有助于学生对课文中心的多元化思考,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对“官逼民反”这个中心的机械记忆。
第三,通过“语言描述”来创设情境。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时,我这样小结:“在生命的风雪严寒中,草厅里的一盆炉火给了林冲一点点温暖。林冲小心翼翼地呵护那一盆炉火,怕它灭,更怕它烧着。”在课文结尾时配以小诗,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德育功效。
2.环环相扣,巧搭支架。
支架式教学主张应当为学习者理解知识建构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我在教学中以一系列问题带动学生思考,问题设置紧紧围绕“分析细节,品味人物,挖掘中心”来展开,设计了“林冲是英雄吗”“有关火的细节反映了林冲怎样的性格特征”“除了火,还有什么细节描写能表现林冲的性格特征”这三个问题,把学生对林冲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
3.教学应以学生的心灵为出发点,教师切忌喧宾夺主。
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应当从学生的心灵出发,切忌生硬灌输。这节课中林冲的形象特点和课文中心都是由学生分析、总结出来的,不过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很明显:课前提出预习任务;课堂上,当学生小组讨论时参与讨论并进行指导;当学生回答时给予鼓励,更适时点拨;在讨论完每个问题后用几句富有哲理的话做总结,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的讨论分析。
但是,教师的主导切忌喧宾夺主,如果生硬地将学生引入预设的结论,就成了强灌。在教学中,我对关于“林冲是不是英雄”的结论下得过早,使得导课和下一个环节的衔接有些生硬,不如把问题先放下,引导学生继续深入研读课文来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课堂结束时再次回到这个问题上,进行总结。其实“林冲是不是英雄”,也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不必强求答案一致,留一些思索的余地给学生,这样也许更符合语文教学的精神。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
培养指导青年教师工作总结(通用4篇)
培养指导青年教师工作总结(通用4篇)
-
党员教师年度总结(通用5篇)
党员教师年度总结(通用5篇)
-
关于学习的谚语(通用4篇)
关于学习的谚语(通用4篇)
-
项目合作协议书(通用5篇)
项目合作协议书(通用5篇)
-
会计电算化实习日记(通用3篇)
会计电算化实习日记(通用3篇)
-
上半年工作总结开头(通用3篇)
上半年工作总结开头(通用3篇)
-
处罚通知单(通用8篇)
处罚通知单(通用8篇)
-
党课学习心得(通用5篇)
党课学习心得(通用5篇)
-
高老头读后感(通用5篇)
高老头读后感(通用5篇)
-
班主任工作总结范文(通用篇6)
班主任工作总结范文(通用篇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