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 > 登高教案(通用3篇)

登高教案(通用3篇)

时间:2024-07-24 来源:阅读力

  《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抒情诗,通过对登高所见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以及对自己晚年生活的感慨。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以下是为大家收集到的《登高》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学2.jpg

  《登高》教案1

  1、题解

  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诗。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2、学生自读感悟

  自读全诗

  根据注脚,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

  思考情景间的联系

  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

  ——师生讨论: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顿生悲情;接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自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师生讨论: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

  (第三联从时空着笔。由异乡飘泊到鑫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护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例句: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比较阅读感悟与王维的《山居秋暝》比较,感悟两位诗人不同的风格特征。

  (两诗均以“秋景”为描写对象,但景物特点、绘景方式、抒情方式等有较大差异。)

  3、译诗

  风猛天高猿叫声悲哀,岛清沙白鸟飞翔徘徊。

  无边的秋叶刷刷落下,没头的长江滚滚奔来。

  万里漂泊悲伤居他乡,年老多病一人登高台。

  国衰国破可恨白发增。穷困潦倒浊酒也停买。

  4、分析

  《登高》一诗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表现了作者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感。全诗语言精炼,词约义丰。萧瑟的秋天,诗人的笔下写得有声有色。首联落笔阔大,在猎猎的秋风中,诗人登上高处,随风传入耳畔的是长啸的猿声,日中所见的是清水白沙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这两句包容了六种物象风、天、猿、渚、沙、鸟。猿鸟哀鸣,飞鸟徘徊,描绘出一幅凄清的画面。此联中“风急”二字绝妙精炼,猿哀、鸟鸣及下联的落木萧萧,长江滚滚都是由此产生。颔联诗人具体描写秋景,“落木萧萧”“长江滚滚”,状景逼真,意境雄浑绵邈。此联已成煤后人传诵的名言侍句。以上四句写景,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垫,实际上作者已经融情入景,景中已自有情。在写景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萧瑟凄凉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的'描绘流露出强烈的感情色彩。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义,详述了人生凄苦的境况,“悲秋”二字,使人深感凄怆之情。“常作客”则表明作者飘泊沦徙的生活。“丰年”指暮年,面对苍凉寥廓的秋景,诗人想到自己客居他乡、老迈多病的处境,悲凉之情顿生。“独登台”将凄清的景物和悲凉的心情结合起来,令人顿生同情。尾联含义深刻,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实,发现了诗人的衰叹。“艰难苦恨”导致了诗人“多病”和“繁霜鬓”的境遇。特别是因多病而断酒,诗人的悲情更难以排遣,这些都道出对时世“艰难”的不满,对自己人生之秋的悲叹。律诗一般都是中间两联对仗,而且对得自然妥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胡应麟《诗薮》内篇五卷中赞誉它“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还称它是唐人七律中,甚至是古今七律中第好诗。此诗虽是一首悲歌,但它给予我们的感受不是悲凉和消沉,诗人雄俊奔放的笔势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悲壮豪迈、心胸阔大的感觉。诗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前两联的写景并后两联的抒情张本,写秋景,物象含蓄,极富特征,特别是在颈联才点出“秋”字,表明诗人构思用字的精妙。后两联的抒情将国家的现实和诗人遭遇联系起来,感情表露得深沉、旷远,表现了杜甫高超的艺术功力。

  《登高》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结合课文注释,掌握重点字词并能够理解诗句基本意义。

  3.能够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以及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4.把握诗歌情感基调,运用诵读技巧,朗诵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等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诗中表现的多重情怀。

  2.逐渐培养诗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感知抑扬顿挫的律诗中所沉淀的深沉情感。

  【文本简析】

  《登高》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本单元是诗歌单元。《登高》的讲解要紧扣教学目标和单元目标。第五课节选的是杜甫在夔州所写的三首诗,而《登高》处于尾篇,可将三首诗做纵向比较阅读。《登高》是诗人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之作,学习这首诗要善于把握景情交融的关系及诗人悲欢愤激之情,并同当时战乱的时局联系在一起,深入感知诗中意境。启发学生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图景和抒情主人公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主要遵循读诗、品诗、悟诗这一基本框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白、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我们刚刚学过李白的《蜀道难》,领略了李白的豪逸浪漫,今天我们将走近杜甫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学习他发自肺腑的诗歌《登高》,感受杜甫诗歌的特点。

  二、诗人生平和背景介绍

  我们常说要“知人论世”,因此在感受杜甫的诗歌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杜甫的生平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一)、杜甫生平

  杜甫是唐王朝由兴到衰的见证者。

  1.年轻的时候,曾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

  2.曾有“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10年忍辱和辛酸的经历

  3.曾有举家吃草度日,幼儿因饿而夭折的大悲痛

  4.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就是“安史之乱”,并因之流亡了四年

  5.曾有被叛军扣留9个月受尽侮辱的经历

  曾有从叛军营里逃出,由于直谏而被贬的经历

  6.晚年,杜甫在成都凭借很难遮风挡雨的一草堂安居,漂泊他乡11年,生活只能靠朋友的救济

  7.58岁时,客死舟中,一生坎坷

  (二)背景

  写这首诗的时候,杜甫55岁,这年秋天,诗人来到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望远,面对苍茫的秋景和滚滚的长江,想到自己的人生遭遇,不禁感慨万千,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诗意,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三、朗读

  1.听教者朗读

  2.自由朗读

  3.个别学生朗读

  4.听录音朗读

  5.集体朗读

  四、赏析

  在听录音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同学已经被这首诗深深地打动了。我想这不仅是因为别人朗读的好,还因为这首诗写得好。

  其实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很高,明代胡应麟曾评此诗“古今七律第一”!现在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这首诗。

  (一)前两联

  本诗是诗人登高之作,请大家找一找,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从这些景物中可以体会出诗人怎样的情感?为什么?

  作者又用了哪些手法?

  明确:

  1.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鸟飞、落木、长江

  四句八景,语言凝练

  2.情感:悲凉、悲壮

  ①风急:秋气逼人,使人感到非常冷,同时使人心里感到凄凉

  ②天高:在广阔的天地间,更使人感到渺小和孤独

  ③猿啸哀: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

  由“两岸原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可知,猿声无所谓哀与不哀,只是诗人的内心哀伤,所以猿声听起来才哀伤

  ④渚清沙白:颜色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⑤鸟飞回:为何是盘旋着的鸟?

  可能因为风大,风的猛烈,其实诗人的处境与在急风中低徊盘旋的鸟是何等的相似啊!

  此诗中的鸟是一只还是一群好呢?

  都可以:一只鸟正好是诗人的化身;一群,鸟的一群正好反衬诗人的孤单

  (诗人后来在《旅夜抒怀》中有一句诗:“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老病孤独的诗人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⑥落木萧萧下:落木即落叶。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而纷纷飘落的叶子让人感觉似乎所有的树木都进入了生命的秋季,这肃杀之景不得不使身心交瘁的诗人想到自己的处境,自己的人生也进入了秋季!由此自然感慨生命的短暂啊!

  在动荡的社会中,诗人就像这飘零的落叶,四处漂泊,而黄叶飘落,落叶归根,可是诗人却在他乡,年老了却没有回乡,这更添了一层悲凉之情!

  ⑦不尽长江滚滚来:落叶给人生命短暂之感,那么长江呢?

  这亘古如斯、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便给人时间无穷之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在无穷、永恒的时间前,更显得诗人的渺小!

  3.手法:情景交融、景中有情

  有声有色有形,上下联相互照应(一三山景、二四江景)

  (二)朗读

  因这些景物含有作者的情,所以我们在朗读时,需要带着情感读这些景物。

  请大家一起朗读前两联!

  (过渡)诗人的这四句诗向我们描绘一幅苍凉而壮阔的秋日图,在这幅图里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作者的悲情!

  (三)后两联

  可是诗人悲什么?(请从诗歌中找一找,用笔画一画,最好在每句诗中找出两个,可以和前后左右的同学交流交流)

  1.离家多年,有家难归

  “作客”:寄居别处,漂泊他乡(区别于“做客”:访问别人,自己做客人)

  “常”:(时间上)说明诗人经常漂泊他乡,多年漂泊他乡

  “万里”:(空间上)离家万里,有家难归(交通不发达,诗人的潦倒处境)

  “悲秋”:季节上给人悲凉的感觉

  2.晚年多病,孤苦无依

  “百年”即暮年,此时诗人已经55岁

  “多病”在多年的漂泊生活中,诗人身患肺病等多种疾病

  “登台”即登高;古人登高常在九月九日重阳节,带上亲朋好友,而此时诗人却是独自一人!诗人的朋友高适、救济他的朋友严武等都已经离开人世,诗人此时孤苦一人漂泊在外!

  诗人仅为自己的身世而悲么?

  3.国事艰难,壮志难酬

  “艰难”国事艰难,或者也可以指人生艰难

  此时安史之乱已经过去四年,可是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这对于杜甫来说是一件极其悲痛的事情!

  杜甫是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的人,忠君爱国、关心民生疾苦是他的思想的核心。年轻的时候,杜甫就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他的忠君爱国是真心实意的,骨子里的!儒士认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杜甫是无论如何穷困潦倒都要心系天下,为国家担心!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自己连住的房子都没有了,却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接着又叹道“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就像葵花向日一样忠于国家,心忧天下!

  俄国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而杜甫就是这样的一个伟大的诗人!当他看到国家仍然动荡不安,内心是何等的悲痛啊啊!

  “苦恨”是非常恨,诗人恨什么?

  恨国家仍然动荡不安,恨自己已经人到暮年,不能为国家效力,恨自己壮志难酬啊!

  这种被很使自己的两鬓白发都增多了,“繁霜鬓”的“繁”即:使……增多

  4.人生潦倒,销愁无途

  “潦倒“可以指人生潦倒,可是人生潦倒又何尝不是国事艰难所赐呢!

  国难家愁一起堆积在诗人胸中无法释怀,诗人该怎么办?

  喝酒解愁!(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但是人却“新停浊酒杯”,“新停”,刚刚停,为何呢?

  可能因病不能喝,可能因穷困潦倒,此时诗人孤苦无依,无朋友的救济,喝酒的钱都没有了。

  那么这种愁苦、悲愁排泄不了,只能郁积心头!

  (四)朗读

  因此我们朗读的时候应缓慢一点,把这种悲苦之情读出来。

  齐读!

  (五)整体小结

  1.本诗借悲秋之景抒发悲秋之情,请大家读一读,“悲秋”二字在诗中有几层含义?

  三层:

  季节之秋

  人生之秋

  国事之秋

  2.小结

  律诗的特点是颔联和颈联对仗,可是杜甫在本诗中却是每联都对仗,句句照应,可见杜甫诗歌写作技巧的高超,因此本诗也被称为“古今七律之冠”,但我想对杜甫诗歌的评价之所以这么高,不仅有技巧,还有情感的感人!正如本版块的标题“诗从肺腑出”!诗人所抒的情感既有身世之悲又有国事之悲,带着作者的这些悲情再来读一读品一品诗歌,诗歌将别有一番滋味:

  在苍茫的天地之间,秋风猛烈地吹向一个登上高处的孤苦老人,两岸的猿似乎要将诗人郁积在心头的悲凉之情全部啼啸出来,急风中的飞鸟低徊寻找着落脚点,这又多么像流浪他乡的诗人的化身啊!此时诗人郁积在心头的悲苦又像这落叶和江水一般,难排不尽,驱赶不绝,此情此景达到了交融的最高境界!而诗人又为何如此悲苦?因为国难家愁,因为诗人对国家、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3.朗读

  ①现在请大家带着对本诗的理解,再次齐读《登高》!

  ②自由朗读,争取能背诵!

  ③一起有感情地背诵本诗!

  《登高》教案3

  教学目标

  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为教学知识目标。

  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为本次教学的意境目标。

  培养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方法:

  引导法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

  教学内容:

  对《登高》诗意的解析及对诗意境的赏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踽踽独行,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步履蹒跚。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这个老人是谁呀?是杜甫。

  二、诗人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又曾担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又称他为杜工部。他的作品大都收在《杜工部集》里。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作不仅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而且也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的最高水平。他的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因而被称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他的代表作有一百多首,最有代表性的是古体诗“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三、背景简介

  ?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时诗人正因为“安史之乱”而客居四川,那年他已经五十五岁,动荡的社会,飘泊的生活,已使他疾病缠身,痛苦不堪。这一年秋天的重阳节前后,他来到了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远眺,面对苍茫秋景和滚滚长江,他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端,为了抒发心中这种深切的情感,就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后人给予这首诗以极高的评价,胡应麟就曾经说这首《登高》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是毫不夸张的评价。

  四、整体感知

  1、示范朗读,初步感知诗歌

  2、生齐读。教师发现诗歌朗读的问题并做朗读指导。

  五、重难点的学习及目标达成过程。

  品味鉴赏(提问讨论答问点拨解疑)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1、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明确: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2、急风、高天、哀猿、清清、白砂、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明确: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探导:

  3、飞鸟,应该是一种什么处境的鸟?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

  明确: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而且只能是一只,而不是多只。因为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4、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和意境?

  意境:凄凉,凄清、高远,广阔

  情感:“猿啸哀”之声,使顿生悲情,悲伤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颔联写了几种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

  2、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确:只有两种,落木、长江。

  无边落木--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生命短暂。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3、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4、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和意境?

  意境:雄浑,壮阔,辽远、沉郁,悲凉,绵邈

  情感: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忧国伤时的感怆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什么是“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明确:“作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作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2、什么叫登台呢?联系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答。

  明确: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

  3、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在什么年纪?

  明确:“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

  4、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和意境

  意境:苍凉寥廓

  情感:长年飘泊、老病孤愁

  尾联-----“艰难苦困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

  明确: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

  “艰难苦恨繁霜鬓”

  2、这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

  明确: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

  3、“苦恨”和“新停”应怎样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国难当头,杜甫年事已高,疾病缠身,虽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他的心情一定是极度痛恨自己年老多病。ザ“新停”又是“刚刚放下”。ァ靶隆庇搿翱唷倍际歉贝剩两相对应。这两句,词相应,句相同。“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分别是“非

  常痛恨两鬓染霜”“刚刚放下浊酒杯”之意。

  4、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

  明确: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多病,无能为力,他怎能不悲愁万端?古人认为有酒方能浇愁,无奈多病不能喝酒,这种愁闷,这种伤忧,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因此,我们读这首诗,解这首诗,既要把握诗境对表现人物情感的妙用,又要揭示人物情感抒发的内涵--诗人杜甫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刚烈情怀!

  六、板书设计:

  风天猿渚沙鸟--孤独哀伤

  写景

  无边落木不尽长江

  悲秋作客多病登台-漂泊孤苦

  抒情

  苦恨霜鬓新停酒杯-忧愤苦闷

  七、赏析小结

  ?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品,这首诗之所以被人看作是古今律诗的压卷之作,除了因为内容的丰富深沉外,在艺术上也具有极高的成就:

  1、对仗工整

  风急天高猿啸??

  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2、情景交融

  a、上四句写景,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垫,情景交融。

  b、诗人想到自己客居他乡、老迈多病的处境,悲凉之情顿生。“独登台”将凄清的景物和悲凉的心情结合起来,令人顿生同情。

  c、尾联含义深刻,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实,发现了诗人的衰叹。“艰难苦恨”导致了诗人“多病”和“繁霜鬓”的境遇。特别是因多病而断酒,诗人的悲情更难以排遣,这些都道出对时世“艰难”不满,对自己人生之秋的悲叹。总结:诗人雄俊奔放的笔势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悲壮豪迈、心胸阔大的感觉

  八、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反复朗读这首诗,结合自己的领悟,展开想象,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散文。(要求:想象丰富、合理,内容与诗歌一致,语言顺畅,三百字左右)

  2、喜欢画画的可以把自己对本诗的理解用画画的方式把它表现出来。

猜你喜欢